由清华大学和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共同主办的“新世纪的文化对话:欧洲与中国的人文主义暨中法人文高峰论坛”于2014年12月18-19日在清华举行。本次论坛是为了纪念中国和法国建交五十周年而举行的高规格的人文学术论坛,同时也是中法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在中国举办的首次高规格的人文学术研讨会,不仅对于提升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程度和学术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的系列文化活动之一。论坛由外文系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承办,法兰西学士院等单位协办。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宁主持了论坛。

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出席大会并致辞。首先,他代表清华大学对远道而来的法国及欧洲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接着,他指出虽然经济全球化的波澜冲击了文化和人文学科,但中法作为两个文化大国,仍有一批学者潜心研究人文学术,这是值得称道的。本次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充分说明了清华大学在注重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与国际学界的人文学术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兼代言人巴斯蒂、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卢梭、清华大学外文系主任颜海平以及索邦大学法文和比较文学系主任弗朗哥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开幕式后,张江、巴斯蒂、王宁和弗朗哥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张江在发言中指出,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五年里,大量的西方理论思潮蜂拥进入中国,对中国当代的文化和文学建设产生了一些积极的作用,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西方当代文论也给中国的文学理论批评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针对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理论的提出者不去仔细阅读文学文本,从文学文本中提升出理论,而是从非文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来肢解文学文本,或理论先行,通过非文学理论对文学现象进行强制性阐释,得出的结论实际上远离文学研究。为了使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健康的发展,中国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应该反思这一现象,以便提出中国自己的文学理论批评话语。巴斯蒂院士在发言中认真地考察了人文主义这一术语在法国和中国语境下产生的历史及不同的意义,认为人文主义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度应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对之的理解也应该是多元的。王宁在发言中,追踪了三位法国理论家在中国的批评性接受:萨特始终对中国有着友好的感情,他在中国的接受也经历了波澜曲折;德里达作为一位解构理论家,他的理论对中国的文学批评和翻译研究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巴迪欧作为一位深受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影响的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对中国革命始终抱有一种浪漫的情怀。这三位法国理论对中国理论家的影响同时也启迪了中国理论家对中国自己的理论话语的建构。他接着提出了自己建构的世界诗学理论,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强烈兴趣。弗朗哥在发言中则梳理并考察了欧洲历史上浪漫主义与人文中心的平行发展和互动关系,并描述当今的比较文学学者的人文关怀。

来自中法各主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50余人济济一堂,共同讨论下列话题:1.欧洲与中国的人文思想比较研究:接受与影响。2.法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与建构。3.法国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在中国的接受。4.中国文化在法国的传播和译介。5.法国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6.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的翻译与研究。7.中法人文对话的积极意义和前景展望。大家一致认为,作为世界上的两个文化大国,中法两国均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因此两国的人文学者应该加强合作研究和对话的机制,并且对当今世界出现的一些问题有所负责和担当。
据悉,清华大学与巴黎索邦大学此次的合作还包括明年五月在巴黎举行的第二次高峰论坛,并且双方决定合作在索邦大学开设以中法文学和文化的比较研究为主的人文学术讲座和课程,并且通过高层次人员的交流和对话加强中法之间业已存在的人文学术交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