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台湾清华大学陈珏教授到访中文系作讲座

2015年4月29日,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暨历史研究所教授陈珏以“饶宗颐先生域外汉学郊游考”为题作演讲。本次讲座系“两岸清华合作研究项目”系列讲座之一,中文系王中忱教授和中文系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讲座。中文系博士生赵薇主持讲座。

讲座中,陈珏教授从汉学和国学的区别谈起,梳理了百年来“汉学”概念复杂的脉络演变史。如果将马可Ÿ波罗来华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当长时期都称为“传教士汉学”时期,那么,从19世纪初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讲座起,汉学由“传教士汉学”向“学院派汉学”发生了第一次范式大转移。第二次全球范围内的大转移形成于二战结束后到20世纪末的半个世纪中,其标志是在地域上打破了欧洲中心,迁移到美国;方法上由东方学转变为区域研究,对象则从以古典时期为重心逐渐延伸到了现当代。

接下来,陈珏教授着重介绍了冷战背景下第二次汉学范式转移中的几位典范性人物:费正清(John Fairbank)、芮沃寿(Arthurf. Wright)、狄百瑞(William de Bary)、牟复礼(Frederic Mote)、柳无忌、薛爱华(Edward Schafer)、刘若愚。再围绕饶宗颐先生与此间名家,如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芮沃寿、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吉川幸次郎(よしかわ こうじろう)、傅汉思(Hans Hermannt Frankel)等等的交友、合作经历展开介绍,从中钩沉出其海外治学思想的来龙去脉,使听众最终得以窥见发生在20世纪末的海外汉学范式第三次转移,也就是饶宗颐“新汉学”(或称“华学”)之生成的历史玄机和重要意义。

讲座后,同学们就新汉学的内涵、研究思路等具体问题和陈珏教授往来讨论,获益甚多,而陈珏教授开阖有度、颇具传奇风味的讲述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