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讲座” 暨“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预告

旧作补正两篇:重论所谓“赗”和“㲹”

演 讲 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陈 剑 教授

主 持 人: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严志斌 教授

时 间:2025年4月18日(周五)15:00

地 点: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441室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协办单位: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演讲人介绍:

陈剑,1972年7月生于四川省眉山县(现眉山市东坡区)。本科、硕士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河北大学中文系,2001年7月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现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学术兼职有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中国文字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文字学和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长于甲骨金文及战国文字考释、简帛古书的整理与通读。

演讲内容介绍:

旧作曾误释读为“佩(赗)”的春秋金文及相关诸字,应改从释读作“赙”之新说。其字应分析为从“把”之表意初文得声,“巴”字亦本即自“把”之表意初文截取而出。旧作曾误释读为“皆”的殷墟卜辞所谓“㲹”字,据其用法与“总”对立,改释读为“徧(遍)”。其字所从基本形体,即“弁”之象形初文。

特别提示:

1、经学校研究决定,自2008-2009学年秋季学期起设立“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课程号:00690651)。该课程由新人文讲座系列、社科大讲堂系列、世界文学系列、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王国维学术讲座系列、“学术之道”课程、“生态文明十五讲”课程等构成。自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起,该课程无需本科生、研究生网上选课(研究生需按照相关要求列入个人培养计划),选听签到次数达到8次及以上并提交合格的书面报告可以获取1学分(考查)。希望获得学分的本科生、研究生,请在申请学分的当个学期第17周周日前,将课程书面报告电子版提交至邮箱:culture@mail.tsinghua.edu.cn。书面报告总字数不少于2500且需涵盖三部分内容即:对所选听的各场讲座进行简要的主题综述;带着问题意识,对其中某场或某几场讲座写出深入原意、言之有物的心得体会;对“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书面报告以word文档提交,文档命名格式为:文素讲座报告-姓名-学号-联系电话。

2、从2024年3月28日起,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讲座”系列活动列入“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并按该课程要求举办,希望获得讲座课程学分的本科生请携带学生IC卡刷卡入场。欢迎其他师生光临旁听。

3、线下讲座入场时间为当日14:30。入场人数控制在60人,额满即止。


Baidu
sogou